2022-05-30
商朝末年,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随兄周武王姬发兴师伐纣,因战功显赫,被武王封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之间),史称毕公高。公元前661年,其后裔毕万助晋献公灭霍、耿、魏三国,献公念其功,赐魏地予毕万为邑,其后裔以封邑为氏,称为魏氏。毕万被后裔尊称为魏氏始祖,其后裔居钜鹿郡。历史上的魏氏入闽,主要有三次:一是因西晋“永嘉之乱”南迁入闽;二是唐高宗年间,随陈政、陈元光入闽;三是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等入闽。据民国《福建通志·职官志》记载,东晋升平二年(358),魏随(籍贯未详)任晋安郡太守,这是见诸记载的魏姓入闽第一人。魏坊村,位于永安市大湖镇北部,是历史上最早进入福建的魏姓人。魏坊魏氏入闽,始于五胡乱华时期。东晋初,元帝渡江建都建康,任命当时以孝行著名的魏氏第33世远祖魏宗生负责督运粮储,为福建转运使,迁居福州。魏宗生成为巨鹿魏氏的入闽始祖。福清魏氏源于巨鹿郡。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因黄巢作乱,魏徵......
魏庙镇是江苏省沛县建置镇。位于沛县东南部,距沛城23KM,北接胡寨镇;南与五段镇相连;西南与张庄镇毗邻;西与张寨镇接壤;东靠微山湖,又隔湖与山东省微山县的高楼相望。总面积60.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5947亩,人均占有耕地约1.3亩,下辖17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2003年末,魏庙镇计有12384户,总人口56718人,有满族、回族、朝鲜族等七个少数民族203人,其中农业人口4293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4人。魏庙镇位于镇域西部,面积2.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规模1.2万人,常住人口7090人,其中非农人口及流动人口3524人。魏庙镇因其境内曾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庙宇而得名。相传明末山西魏姓迁居于此,初时定为“魏堡”。康熙年间,魏姓在庄西头建一玄帝庙,遂改名为魏庙。1926年设立铜山县第三区;1939年—1945年属铜山县第三区区公所;1947年,南部属铜山县第三区魏庙乡,北部属沛县第......
在什川魏姓家族中,有一大户人称“大家子”,是家族中之翘楚。在魏姓家族中,分有山五房与川五房,什川居住的是川五房。川五房中,只有四房在青城水川一带。五个房份中各有辈分,这些词句,深有文化内涵。大房的辈分延续至华字辈时,有一个叫华安的出生了。华安出生贫苦,据说他从小在舅舅家里长大。华安身材高大,面象威武。他有六个儿子、后来都成三家,家口鼎盛未分家,所以乡间称这个家族是“大家子"。大家子名气大,不只是家口大,更重要的是土地多。在家譜中有这样的记载:“地有数倾之广,钱有万金之巨,传说“一夜置地大半个教场,被石头挡住了”。可能是这个名叫石头的人,家景比较好,在遭遇荒灾卖地救人时,他不卖。“大家子”地广人多,住房是重要家业。华安和六个儿子先后盖起了十院四合院。四面都是出檐房子,南北房是堂屋,东西房是纱(音)房。四面各有四根大柱子,窗子是五福棋盘。木刻的物件很多,也很精致,有花草龙凤,文房四宝,松竹梅兰......
永定古竹魏氏宗祠|古竹魏氏宗祠坐落于永定县古竹乡黄竹烟村境内。据福建志书载“唐郑公魏征后,唐末入闽”。魏氏于唐末、五季(代)之乱期间由山东迁江西广昌。宋末,魏征后裔的一支迁到宁化石壁溪,第十八世魏弥,字四一郎,生于1265年,他从石壁溪迁居永定古竹黄竹烟。...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魏姓历代名人224名,占总名人数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五位;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41位;魏姓医学家占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排第61位;书画家占历代书画家总数的0.32%,排第65位。魏毕万,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霍、耿、魏三小国,以魏(今山西芮城)封毕万,为大夫。遂以国名为姓氏,此为魏氏发祥之始。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名人。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魏武侯(?—前370年)汉族,姬姓,魏氏,名击。东周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魏惠王,汉族,姬姓,名罃。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魏昭王(?─前2......
寻梦魏氏庄园,魏氏庄园,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的黄河白龙湾险滩上,是中国北方现存的唯一一...
寻梦魏氏庄园,魏氏庄园,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的黄河白龙湾险滩上,是中国北方现存的唯一一...
河北秦皇岛魏氏族谱,河北秦皇岛魏氏族谱:三国英志水亭大景汝长承恩岩世泽永连芳即刻扫码,参与魏氏家族话...
简介魏忠贤(1568年~1627年),原名李进忠。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时东林党人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对派,于是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1624年,魏忠贤遭到杨涟的弹劾,但幸免于难,于是开始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天启五年......
1624年明帝国最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东林党领袖杨涟上疏弹劾大太监魏忠贤24项大罪。也正因为这样一份弹劾,一再被推迟甚至有可能被泯灭掉的明帝国政治游戏规则的转折点骤然而至。许多年以后,人们将这一年当做魏四甚至整个宦官集团掌握明王朝政局的起始,但很少有人反思:东林党不是问题,宦官也不是问题,魏四更不是问题,在这场政治游戏规则大转向背后,明帝国的体制才是最无可救药的痼疾。东林党也好,魏四也罢,甚至包括满朝公卿士大夫,无一不是这种畸形体制的牺牲品。伙食管理员算起来,从22岁那年入宫倒马桶开始,太监魏四已经在紫禁城幽深的高墙内耗掉了整整30个年头。在这漫长的30年里,他就像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一样普通到了悄无声息,以一种几乎不存在的形态存在着。当后人去追寻这30年里魏四的具体形象的时候,也只能想当然地在史书里对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老太监做一些简单的标签化处理,既说他“少黠慧无籍”,又说他“能决断”、“......
中华魏氏祖训原文:赫赫我祖,国史流芳。训诫子孙,悉本义方。仰体斯旨,更加推祥。日诸子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亲睦族,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者,可表可坊。仕于困者,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若违祖训,乖舛伦常。贻羞祖训,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则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会同气,偏论异邦。手足千戈,祖宗忧伤。愿我族姓,恰恰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总少和睦,祖宗安康。引而亲者,年年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中华魏氏祖训译文:立下赫赫战功的祖先,在魏国历史上美名远扬。教育告诚子孙后代,都要效法祖先的仁义和做人的方法,怀着敬仰的心情体会这样的宗旨。更加仔细的推敲和反复的琢磨,说与众子孙,仔细听我的训词。以读书做官为首选,其次是务农和养蚕。如果财富的取得符合道德规范,务工经商也无妨。勤俭节约,不要荒废和懒惰。......
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国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以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战国二百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当今中国第47位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魏(位)姓在河南省居第30位。周口有魏姓人6.74万人(其中有24185人简写成位姓),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63%,居第31位。扶沟有魏姓3100多人,占扶沟总人口的0.41%,居55位。魏姓源出有三:—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前225年被秦所灭,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二是出自外姓改魏姓。其一为芈姓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其二为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
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关于魏氏家族的源渊,我们可以用“源自文王,渊始黄帝,毕公苗裔,封地为姓”十六个字来加以归结。这是因为魏姓的始祖毕万是周文王姬昌十五子毕公姬高的后裔且封于魏地。另外,魏氏姓源尚有他姓所改:一是,据《史记》所载有魏冉;二是,据宋《稗录》所载有魏了翁;三是明代有魏校。与魏同宗者,据《元和姓纂》载,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为氏,季孙食采于潘为氏,故魏、毕、冯、潘、藩五氏同宗。战国时魏惠王迁都大梁为梁惠王,子孙以梁为氏。魏氏从魏万开始,传至桓子始由智氏手,与赵、韩共分晋地而自立,迄魏文侯斯(或曰都),经历十世,二百三十余年,皆以忠正传家,以大夫衔效忠任劳于晋王室。其代表人物有魏武子双(随护晋文公重耳十九年之久)、魏悼子降(八年之中九合诸侯)、魏献子舒(为晋昭公之相,治晋政颇佳)、魏文侯斯(其身教德化之典型楷模,可谓承先启后之集大成者)。魏斯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自立魏国。作......
源流一、溯源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三。据《元和姓纂》、《姓氏考略》记载,魏氏源于周文王十五庶子姬高,高受封于毕国(今陕西西安、咸阳二地之北),时人尊称为毕高公。毕高之裔孙毕万,出仕晋献公,屡建战功,晋献公念其功,遂将原是姬姓国的封地魏赐给毕万为邑,毕万的后代魏斯于公元前445年,自立为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涉天......
自汉代取得河西走廊以来,历代政府便不断加以开发,移民屯田,把农业文化带进河西。近年在酒泉、嘉峪关等地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反映魏晋时期汉人生活的壁画。这些辟画,既有表现中原舆服制度的声面,亦有不少生...
明代,曹州牡丹已名震京城。传说,有一年的谷雨过后,明朝皇帝朱元璋带着军师刘伯温及一班文武大臣来曹州观花。他们一行人来到曹州的一处牡丹园,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异了。只见牡丹园内,红、黄、黑、白、兰、绿、粉八色牡丹争奇斗艳,光彩耀眼,满目富丽堂皇。香气袭人,沁人肺腑,真如天堂一般,远远胜过皇家御花园。朱元璋嫉妒心特强,决不允许百姓胜过皇家。于是,立刻下了一道圣旨:要把园内的所有牡丹移入御花园。刘伯温是能掐会算之人,他在园中转了几圈,看出此处牡丹园如此繁盛的门道。于是,他走到朱元璋眼前小声嘀咕了几句。朱元璋急忙下令:其他牡丹不要挖了,只挖看园人赵义门前的一株。花农们大喜。赵义虽然平素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株牡丹,但想到这样可以保住其花农们的牡丹,也只好忍痛割爱了。唯有赵义的妻子魏花痛器不止。赵义不明究竟,急忙追问。魏花痛苦万分,但她知道圣旨难违,只得吐露了实情:“事到如今,我不能不告诉你了。我本是这里的......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巾帽。 魏晋时期 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
一世魏应山(任氏)二世魏祥福(李氏)、魏祥禄(母氏)三世魏官(张氏)、魏宦(陈氏佟氏)四世魏兴业(程氏)、魏宏业(刘氏张氏)五世魏绣(刘氏)、魏约(马氏)、魏纲(杜氏)、魏织(罗氏)、魏纶(李氏)、魏绪(徐氏)、魏绵(王氏)六世魏永全(陶氏)七世魏坤(顾氏)、魏顺()、魏俊()、魏宽()、魏珍()八世魏成林(程氏)、魏成富(朱氏)、魏成百(顾氏)、魏成斧(王氏)九世魏国清(陈氏丛氏)、魏国显(顾氏)、魏国章(所氏)、魏国峻(郭氏)、魏国岛(何璜氏)、魏国治(刘氏)、魏国安(詹氏)十世魏福年(李氏)、魏百年(王氏)十一世魏岐山(李氏)、魏海山(曹氏)、魏成山(尚氏)注:1、祖籍地应该在山东菏泽地区(古时称小云南)后迁至济南府禹城县,大约在清顺治年间由魏应山率领,迁至辽宁省开原县魏家烧锅(老地名,是因为我的祖辈从关内来时在那里烧酒而得名,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面来人讲,青砖的祖屋和祖茔都在)......
屈指算来,魏贵公来金城约有640多年的历史。贵公始居山西平阳府巨鹿郡,元末明初,举家南迁至南京应天府牧牛镇。后随肃王朱瑛西行至甘肃,辗转金城和河西甘州、肃州之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定居金城什川。其后,户大丁繁,瓜瓞绵绵,兰桂腾芳,家兴业旺。拜读金城魏氏家乘,查阅相关资料,拜谒迁居故地,重新认识先世的聪明与才智。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祖先们世代生息在土地肥沃、粮丰果盛的汾河之畔,腹腔里浸润着大河水的馨香,血管里流淌着大河水的溶液。从祖先移居的足迹里不难看出,秦淮河绕城之水、祁连山晶莹的雪水也难以满足他们的欲望,竟看上四面环山,沃土繁草的黄河之滨——什川,在这里拓渠引水,垦田耕耘。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之水滋润了两岸的土地,养育了茂盛的庄稼,馈赠了香甜的瓜果,给祖先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不但祖先如此,其子孙们也头脑精明地迁居在黄河两岸的永靖、临洮、水川、靖远等......
植品格素位而行品自纯,齐家治国在敦伦,齐庄中正无偏袒,不愧身登俊杰门。孝父母膝下应知孺慕深,胡为长不顺亲心,从来孝子南陔志,菽水承欢世可钦。和兄弟路逢年长敬心生,况是同胞手足情,入室操戈多御悔,让梨始觉尽谆诚。慎话言舌剑原来是祸端,自圭日诵仅偏难,不观周庙金人训,宣圣当年识杏坛。睦宗族交游四海世堪型,况是族中叔侄情,若观始祖开基世,均属同根一本生。劝读书有志读书不厌贫,囊萤映雪志超尘,但看廊庙朱衣紫,尽是当年勤苦人。训子弟小年所学莫推辞,耕读工商讵不宜,富贵皆从勤处得,好闲到老悔尤迟。戒争讼居家宜绝讼争根,争讼原来是祸门,倘得鼠牙逢并息,人间何处不义轩。...
史载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姬姓),武王伐纣时封于毕(陕西西安)为毕姓,世称毕公高。裔孙毕万仕晋,献公十六年(前661),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霍、耿、魏三小国,以魏(山西芮城)封毕万,为大夫。遂以国为氏,此为魏氏发祥之始。始祖毕万公。二世范秀公三世售公(武子)四世绛公(昭子,又称庄子)五世赢公六世奇公(献子)七世舒公(仟晋执政大夫)八世曼多公(襄子)九世须公(文子)十世驹公(桓子)十一世斯公(文侯)十二世子击(武侯)十三世子莹公(惠王),公元前344年召集逢泽之会,称王。从安邑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十四世嗣公(襄王)十五世孝公(哀王)十六世速公(昭王)十七世无忌公(信陵君),公曾任上将军。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有传)十八世盛公十九世无知公(仕汉高祖,封高良侯)二十世均公廿一世恢公廿二世叔伦公(甘肃张掖太守)廿三世歆公。公任巨鹿(河北晋县)太守,遂I、居该地。《晋县志料》称:“魏氏祖居下......
木必固本,所以枝繁叶茂;水必浚源,所以源远流长;人必敬祖,所以子孙蕃昌。我魏氏先祖(邑庠生)讳成祖公,于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明初大迁民先于杞县,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再迁居老考城(今民权县)(今)魏楼。耕读劳作,斩荆棘以宜子孙,树门风以利后世。其后世子孙多有文武俊才,贞德淑女,立功建业者世代有之。清康熙四十八年成祖七世孙琦祖公、合祖公、隆祖公筹资规划祖茔,历时两年,于康熙五十年二月立碑修成。为魏氏祖茔之鼎盛,共占地五十余亩,苍松翠柏三百有余,香炉供台时至今日仍有遗存,肃穆威仪。可想当年家族之辉煌其何?遥今二百余年矣,历经太平天国之乱(捻子军首领张行乐部曾路过此地烧杀抢掠,给魏楼带来过灭顶之灾),又经库区变迁,历世既久,碑残土淹,魏氏后人之失也!公元二零二二年(壬寅年正月初一)成祖十八世孙魏明刚提出重修“魏氏祖陵”的建设性思路和规划,一石激千重浪,魏明铎、明领、明义、钦安、钦峰等......
魏忠贤(1568—1627)明朝天启年间的“秉笔太监”,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狼狈为奸,结党乱政。魏忠贤原是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一市井无赖,目不识丁;但他黠慧有胆,处事果断。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是熹宗的跟班,经常带着熹宗宴游,深得熹宗欢心。熹宗在位七年,可以说全由魏忠贤控制朝政。魏忠贤为了爬上高位和保持权势,必定要排斥异已和翦除政敌。熹宗上台只数月,魏宗贤就在客氏的默许下,矫旨杀了太监魏朝。这是魏忠贤和客氏勾结杀第一个人,也是魏、客“神圣同盟”的开始。魏忠贤进宫,是魏朝向老太监王安引荐的。有一次,魏忠贤受到弹劾,曾“泣求魏朝”,请魏朝在王安面前求情营救。因此,魏忠贤视魏朝为救命恩人,和他结拜金兰,成了把兄弟。魏忠贤假传圣旨杀魏朝,仅仅为了“得专客氏”,与魏朝争客氏之宠,可见其忘恩负义、残忍狠毒。王安为人刚正不阿。他服侍先帝三十余年。先帝病逝,王安与其他大臣同受“顾命”,魏忠贤在杀死魏朝......
缘姓(缘姓)即原姓。指出家人的俗姓。《陶斋藏石记》卷九引北魏《法师惠猛墓志铭》:“法师缘姓阴氏。”...
乙旃姓 乙旃姓,北魏孝文帝时改乙旃姓为叔孙姓。 中文名 乙旃姓 外文名 Yizhan 目录 1 姓氏起源 2 姓氏名人 乙旃姓姓氏起源 ①高车人姓。北魏时高车部有十二姓,第三姓为乙旃姓。(《魏氏补证》)高车即铁勒,汉时称丁零。 ②鲜卑人姓。北魏献帝以叔父之后为乙旃姓。(《古今姓氏书辩...
魏氏宗谱
魏氏族譜 [12卷]
渝东魏氏(桂祖)族谱
魏氏宗谱 [残卷]
魏氏宗谱 [残卷]
魏氏宗谱 [残卷]
魏氏宗谱 [残卷]
魏氏宗谱 [残卷]
冀县魏氏家谱(别名:魏氏家谱)
魏氏族谱
Copyright 2022 zupu.cn 浙ICP备18024415号-5